首页 > 基础科室 > 损伤修复研究室 > 损伤修复研究室

损伤修复研究室

浏览次数:

科室照片100k.jpg

1. 成立时间及相关历史简要说明

神经损伤修复室(原神经干细胞室)成立于2002年7月,现有研究人员6名。

2. 研究方向及内容

神经损伤修复室主要从事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损伤及修复机理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包括中枢及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病理变化、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以及促修复方法、促修复机制的研究,开展分子药物对脊髓及神经损伤的保护和促再生作用研究,逐步建立针对神经损伤的多方位一体化治疗体系;同时神经损伤修复室还担负着研究所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平台的研究工作,开展着高通量的神经肿瘤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的研究。

3. 平台或团队

神经损伤修复室拥有基础研究团队和临床工作团队,长期从事基础研究工作人员4名,长期从事临床工作人员2名。

4. 科室人员组成及学生培养

神经损伤修复室现有工作人员6名, 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名、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名、 研究员1名、主治医师1名、助理研究员1名。自科室成立到目前为止已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及进修生50余名。

5. 对外交流

神经损伤修复室自2003年开始先后与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法国国立卫生健康研究院、美国杜克大学及美国国立卫生院国家癌症中心神经肿瘤科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并完成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已有2名研究人员被派往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和法国国立卫生健康研究院学术交流,1名研究人员被派往美国杜克大学及美国国立卫生院国家癌症中心神经肿瘤科学术交流。同时定期邀请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法国国立卫生健康研究院和美国国立卫生院国家癌症中心神经肿瘤科的研究人员来我室学术交流。

6. 科室成果

神经损伤修复室先后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SCI论文和核心期刊论文百余篇,其中1项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Genetics》杂志。先后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

7. 科室人员简介

万虹.jpg

万虹,神经损伤修复室原负责人,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学系,1888年获得组织胚胎学硕士学位(白求恩医科大学),1996年获得放射生物学博士学位(白求恩医科大学),1997年3月至1999年3月工作在日本科学技术厅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所(STAfellow), 1999年荣幸地成为王忠诚院士的博士后。现从事医学基础研究工作已35年,熟悉和掌握了医学基础研究的组织学、细胞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神经生物学的实验技能和前沿工作,参与并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1项为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先后多次参加美国及欧洲国际学术会议。培养研究生20余名。

刘松.jpg

刘松,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周围神经外科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海聚工程”海外高层次人才、北京市特聘专家。198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医疗系,1994年毕业于法国鲁昂大学医学中心显微神经外科专业,1998年博士毕业于法国鲁昂大学医学科学专业,2000年和2002年分别完成法国巴黎南大学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和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神经科学系博士后工作。现从事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及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的机制研究,尤其是在面神经损伤后应用舌下神经异位吻合修复面瘫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可喜成绩。在国际合作方面与法国国立健康与医学研究院激素与神经系统疾病实验室合作开展了神经损伤后神经保护及促神经再生的基础研究工作,联合培养博士生3名、进修生4名(由法方资助先后赴法进行为期1年的进修学习)。先后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6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现社会任职包括法国国立卫生健康与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周围神经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委员、Medicine科学编辑和Restorative Neurology and Neuroscience杂志编委。

张绍东.jpg

张绍东,研究员。198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药学系,2008年获得首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2010年至2012年在法国国立卫生健康研究院(INSERM)进行访学交流,研究方向为雌激素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现主要从事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机制的基础研究工作,尤其是在脑出血、脑缺血和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制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曾参与国家八五、九五公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

冯洁.jpg

冯洁,研究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10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至2012年在美国杜克大学医学系脑肿瘤中心(The Preston Robert Tisch Brain Tumor Center)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9年至2020年在美国国立卫生院国家癌症中心(NCI)神经肿瘤科室(NOB)进行访学交流。现主要从事研究所质谱平台建设和开展质谱技术在神经肿瘤领域的应用研究,在神经肿瘤代谢重塑及其对肿瘤免疫微环境调节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代表性研究工作在Nat Genet.、J Pathol.、J Clin Invest.、J Proteome Res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26篇。获得2项发明专利。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4项、北京市医管局‘青苗’人才项目1项。

刘汉杰.jpg

刘汉杰,主治医师,2005年至2018期间于河北医科大学分别获得临床医学学士学位、神经外科学硕士学位及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博士学位。2019年至2021年于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从事神经外科学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江涛院士,研究方向为胶质瘤化疗耐药性研究)。现从事周围神经损伤及修复的临床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血管生成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机制中的作用。参与过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 Transl Med》、《J Pathol》、《CNS Neurosci Ther》等杂志上。

张小利.jpg

张小利,助理研究员,2014年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得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学士学位,2017年和2020年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分别获得细胞生物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20至2023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和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周围神经系统损伤及修复的分子机制研究,重点研究铁死亡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主持国家及市局级课题2项。代表性研究工作在Free Radic Biol Med、J Nutr biochem等9篇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

8. 科室特色,可以包括检查项目、病例展示等

  无

9. 科室联系方式:

电话:59976739;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