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科室 > 细胞生物研究室 > 细胞生物研究室

细胞生物研究室

浏览次数:

2023年11月细胞室合影1-1.jpg


1. 成立时间及相关历史简要说明

细胞生物室成立于1960年,前身为组织培养研究室,是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最早成立的研究室之一。细胞生物室以细胞生物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为主要手段,从事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基础研究。主要从事脑肿瘤的发生机制和个性化治疗策略、神经外科现代技术的研发以及中枢系统损伤后代偿修复和促进修复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2. 研究方向及内容

基础研究方面,在国内最早开始胶质瘤细胞系的建株培养,建立了我国第一例小鼠脑胶质瘤瘤株G422,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由邵文钊教授建立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BT325”已培养35年,被国内广泛使用。张亚卓教授牵头建立了国内最大规模的垂体瘤组织生物样本库和临床数据库,以此为基础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等手段建立了垂体腺瘤关键分子网络,并对垂体瘤的分子分类及个体化诊疗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神经外科新技术的研发方面,在国内神经内镜技术的开拓者张亚卓教授的领导下,致力于神经内镜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解决了经鼻切除复杂性颅底肿瘤、颅底重建技术、脑室内肿瘤切除等神经外科的技术难题,神经内镜手术例数和手术质量均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2007年10月经过卫生部(现国家卫健委)内镜专家委员会的审查验收成为首批卫生部(现国家卫生计生委)内镜诊疗技术神经内镜专科培训基地,培训中心拥有先进的高清手术视频实时转播系统及多套完整的、用于培训的神经内镜设备、模拟系统、大量实验动物和尸头等相关器材,并研发了沉浸式神经内镜技术仿真模拟培训系统用于技术培训。目前,培训基地已形成了系统的标准化培训体系,为全国各地培养合格的神经内镜专科医师服务。

3. 科室人员组成及学生培养

目前科室共有9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 3名、副高职称人员4名。已培养博士研究生76名,硕士研究生21名,博士后5名,8人获国家奖学金。

4. 对外交流

本科室与美国NIH分子病理室、中南大学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脑肿瘤蛋白质组学研究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与美国匹茨堡大学医学中心(UPMC )、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在神经内镜技术研发方面开展技术交流,牵头成立了中美意神经内镜合作基地;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5. 科室成果

历年来获省部级及以上成果7项,主编学术著作5部,授权专利近20项,软件著作权4项。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41项,其中主持863计划2项,十二五科技支撑1项,卫生部行业专项2项,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累计科研经费 9000 余万元。到目前为止,本科室已发表科学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200篇。

6.科室人员简介

邵文钊,男,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在国内最早开始胶质瘤细胞系的建株培养,建立了我国第一例小鼠脑胶质瘤瘤株G422,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由邵文钊教授建立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BT325”已培养35年,被国内广泛使用。

张亚卓-证件照-1.jpg


张亚卓,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兼职教授。现任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肿瘤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镜培训学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垂体腺瘤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总编辑、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镜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主席、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神经外科的应用基础与临床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主要致力于脑肿瘤分子分类指导个性化治疗的相关研究,尤其是近10年来先后依托20余项科技部、国自然、卫生部、北京市等资助的多项课题的支持,利用国内最大的神经外科中心临床资源优势和国内最大神经外科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的优势,组织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垂体腺瘤病例资源库,围绕垂体腺瘤复发、侵袭、化疗耐受、放疗抵抗等临床疑难问题,综合神经影像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团队在不同层次应用多种手段展开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临床应用潜力的技术成果。

在脑肿瘤临床治疗方面,致力于现代微创神经外科的重要技术领域---内镜神经外科的研究,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推动了中国内镜神经外科的发展,尤其是采用内镜技术经鼻蝶治疗颅底肿瘤,创伤小、全切率高,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目前内镜手术治疗脑肿瘤数量与质量均属国内领先。同时在脑肿瘤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方面也做了一系列突出的工作,形成了基础与临床良性互动的脑肿瘤转化医学研究平台。并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神经内镜专著《神经内镜手术技术》,主编了《内镜神经外科学》和《脑室外科学》,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

至今承担国家级课题13项,省部级17项,累计科研经费8120余万元。发表文章300余篇,主编学术著作5部,获省部级项科研成果7项。

李储忠-证件照-1.jpg

李储忠,博士,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肿瘤研究所办公室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镜培训基地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医促会颅底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协会副总干事。临床研究方面,积极探索神经内镜新技术、新方法,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垂体瘤、脊索瘤、颅咽管瘤、脑膜瘤等颅底肿瘤和脑积水、蛛网膜囊肿脑室内肿瘤等脑室系统疾病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10年获恩德斯国际杰出内镜医师奖。基础研究方面,致力于研究ESR在垂体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对ESR拮抗剂氟维斯群治疗垂体腺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共发表学术文章2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2012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13年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15年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青年拔尖人才项目。

紫衣 谢微嫣 证件照-1.jpg

谢微嫣,博士,研究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北京市神经科学学会理事,北京市东城区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北京市生理科学会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转化医学及临床创新分会常委,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中青年医生临床研究和转化实践基地副主任,《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青年编委。曾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工作青年拔尖个人项目,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四项,同时作为骨干成员参与了国家卫计委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及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等多项国家级重点项目,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基础和经验。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神经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神经通路及信号转导研究。

高华-证件照.jpg

高华,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鞍区肿瘤发病机制及防治策略研究,近年来围绕垂体腺瘤和颅咽管瘤的肿瘤异质性、肿瘤分化、内分泌调控及恶性进展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担任北京市医学伦理学会康复研究分会委员;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健康发展伦理专家。为多个国际刊物的特约审稿人。发表高引用论文2篇,发表SCI及核心期刊6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两项,为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学术骨干,获批国家发明专利3项。

赵斯达,博士,助理研究员。 2019年就职于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主要从事垂体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9篇,包括SCI论文6篇,参与发表文章十余篇,在相关领域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市级课题。

何乐,副主任技师,参与包括国家级、省部级及市级课题的实验和数据收集整理工作。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篇,参与发表SCI及核心期刊收录论文20余篇。组织筹办成立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组织筹办第一至第十届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学术大会,北京内镜神经外科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内镜神经外科学术大会等继续教育项目。

王红云,副主任技师,负责科室日常工作以及科室内研究生的管理工作。负责研究所十层实验室平台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科室内课题经费的支出管理工作。参与科室内研究生的基础实验教学工作。参与科室内课题组承担的各项课题的基础实验工作,包括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及市级课题。以第一作者发表中文核心论文6篇,参与发表SCI文章/中文核心论文30余篇

李丹,副主任技师。负责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基础研究的实验工作,以及神经内镜培训基地的日常工作。参与课题组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及市级课题十余项,以第一作者发表中文核心论文5篇,参与发表SCI文章/中文核心论文20余篇。

龚磊,理学学士,主管技师,主要负责课题组实验项目和科室仪器维护与管理。协助完成科室日常工作和管理。完成学术型学生完成实验指导。参与课题组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及市级项目十余项。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两篇,参与发表SCI文章/核心期刊10多篇。

7.科室联系方式

电话:(010)59975489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19号天坛医院B区行政科研楼